中立国常见,永久中立国少见。
200多年来,只有瑞士和土库曼斯坦获此殊荣。
(资料图片)
难能可贵的是,瑞士并没有平躺在舒适区。
最近几天,它成功完成了两次成为永久中立国的壮举。
“瑞士从现在起,将全面参与欧盟对俄罗斯的第10轮制裁”。
6天后,瑞士官网宣布“再次永久中立”。
自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,瑞士银行在美国的压力下对俄罗斯实施了经济制裁。
这一举动让瑞士银行突然陷入信用危机,全世界人民都看到了瑞士银行不再是以前的银行,不安全。
短短几天,大批客户都把资金取出来,转到香港和新加坡的银行!
这种影响也吓坏了瑞士银行,于是放弃了对俄罗斯的制裁,宣布“我要恢复永久中立国的地位。”
现在美国不愿意了,警告瑞士,将调查瑞士瑞信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是否帮助俄国摆脱逃避制裁。
于是,仅仅过了六天,瑞士银行又跪了下来,恢复了对俄罗斯的制裁,信用彻底崩溃。
在此之前,瑞士银行的安全性是世界公认的。
首先,瑞士银行严格的保密要求。
客户的个人数据是商业秘密,必须严格保密。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,即使客户自己的儿子来了,也不能把钱拿出来。
其次,瑞士银行完善的监管体系。
主要包括:塞尔协议、反洗钱规则、存款保险制度等。
这些措施使银行的资金和业务运作受到控制。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,瑞士银行政治立场的中立性。
无论你是美国联邦还是法西斯,在瑞士银行眼里都是一串数字,不会因为你的立场而受到区别对待。
以前的香港电影,比如《赌神》,经常有“瑞士银行本票”出现。
在这样绝对安全保密的规则下,瑞士银行成为全球富人最信赖的存款地,全球资金纷纷涌入瑞士。
瑞士人也过着富裕的生活。
一旦银行信用崩溃,迎接而来的是大水漫灌。
像瑞士瑞信银行这样的百年银行,每天流出的存款超过700亿,直接干完了,让瑞士银行信任进一步破产。
在这一事件中,美国是瑞士银行业的真正杀手。
第一只黑手,是以“逃税、逃避制裁”为由严惩瑞士银行。
2009年,美国宣布瑞士瑞信银行,因在1995年至2007年故意逃避美国对伊朗和苏丹的制裁而被罚款5.36亿美元。
此后,美国当局开始强制瑞士公开美国纳税人的账户信息。到2018年,瑞士政府终于让步,同意与其他国家交换银行账户数据。
这标志着瑞士延续了三个世纪的保密制度的终结,瑞士银行最大的优势消失了。
美国的第二只黑手,是美元加息和存款回流。
结果,瑞士的银行、储户和存款都损失了。
美国的第三只黑手,是这次美国要求瑞士银行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。
瑞士既不是北约成员国,也不是欧盟成员国。当瑞士宣布将参与欧盟对俄罗斯的一揽子制裁方案时,无异于撕掉了“中立国”的标签。
这一次,瑞士冻结了俄罗斯企业和个人在瑞士银行超过270亿美元的资产。
更有甚者,为了避免瑞信破产,完成瑞银对瑞信的收购,瑞士政府甚至直接修改法律,强行清零瑞信的170亿美元债务,导致债权人血本无归,损失惨重。
这种行为无异于抢劫,哪里有一点点西方社会的所谓契约精神!
而且瑞士官员在采访中公然威胁中国:如果两岸统一,将考虑遵守欧盟对中国的制裁,潜台词就是没收中国的资产。
永久中立国的定义是“把永久中立作为国策的国家”,即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中立原则,否则中立国就失去了意义,有时中立有时不中立,根本称不上中立国。
而金融的本质是中介,中介的基础是信用。
从瑞士放弃中立立场的那一刻起,就等于亲手毁掉了百年来建立的商业信誉。
从某种程度上说,瑞士银行业的信用破产,实质上是西方信用破产的缩影。